■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唐福勇
(资料图)
这些年,我们谈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比较多,但优势背后的制造业是否尖端、高端、强大则谈得少。各省份也多是谈产业集群优势,单个制造企业制造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独领风骚的少。
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中提到的“三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和“三性”(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可以说为如何建设制造强国指明了方向。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们会发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全球格局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国博弈、大国冲突、大国竞争进入到一个特殊的时期,叠加逆全球化、疫情和地缘政治恶化等因素,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虽然中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但我们只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因此,我们必须从全球博弈和竞争的角度,重新看待已有的制造业优势,同时更要找准我们与全球高端制造的差距。只有不断提高制造能力,才能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优势。
图片来源/新华社
如何提高制造能力?一方面,要不懈地追求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制造业优势的大背景下,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比如珠三角地区,广深的汽车制造业、深圳的无人机、佛山的空调、中山的LED、惠州的家电等产业,不仅有着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配套园区与环境,也有着科技创新的力量汇聚,只要持续不断地完善产业集群配套与政策支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其制造能力与水平就会在量变中不断提升并发生质变,从而保持在某一制造领域的战略主动。
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来看,在前期,中国把握了制造数量上的主动与优势,而当前及未来更需要发挥数量的累积效果通过竞争和开放去激发制造能力提升的主动,掌握了制造技术与能力的主动,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才会再进一步。
当前,中国各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上正你追我赶。5月5日,山东省工信厅等5部门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强化产业基础技术攻关,每年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攻克产业基础技术10项左右。每年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30项以上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同时,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碳基半导体、类脑计算、深海极地、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推进6G技术研发和应用。力争到2025年,重点依托省级以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特色园区,打造10个左右特色鲜明、创新力强的未来产业集群。
不仅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上也一直是近身竞争。这一点,从三省一直名列工信部公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数据前列就可见一斑。
能造、会造、造得高精尖,这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在核心技术、基础设施、关键产业、全球竞争力重构等方面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如此,中国制造能力将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重视藏粮于技 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关注丨多措并举力解拖欠账款难题
●民生论谈丨汽车下乡要更贴近农村消费需求
●视点丨倍加珍惜爱护优秀企业家要协同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